海口美舍河生态修复工程
回到项目列表- 年份
- 2016
1.项目简介
作为海口的母亲河,长久以来遭受到生活污水以及城镇面源污染的影响。景观设计专业率先应用自然解决途径(NBS),将水泥硬化、渠化的河流转变为韧性的生态基础设施,融合生态的水净化过程,将美舍河恢复为水质清澈、物种丰富的充满生机和社会活力而美丽的生态系统。
2.场地与挑战
海口是位于中国南部热带地区的旅游城市,季风气候显著。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海口市人口增长了十倍,由原来的25万人增加到230万人,人口增长态势迅猛。相较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很少有人关注自然河流系统和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而这正是一个城市能否应对季风气候的关键。美舍河全长23公里,在本土语言中意为“美丽的母亲河”,它贯穿了整个城市的建成区却也成为这个城市的噩梦。几十年来,这条河流成为城市污水的集中排放地。传统单一目标的防洪堤坝将河流变成了水泥硬化河道,导致河流失去生命力,人们不愿靠近。多年来,虽已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修复工作,比如建立堤坝和水闸来控制洪水和海洋潮汐,河床清淤,岸边种植花卉,树立管理规章,阻断污染的支流汇入等。但所有这些单一目标、功能分割的治理措施往往使环境更加恶化。水体黑臭、死鱼浮于水面、高耸的水泥防洪堤坝等画面经过央视新闻的报道而全国皆知。这对于一个沿海旅游城市来说是莫大的羞耻。
2016年,海口市政府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面貌,以划时代的、系统性的途径进行综合治理。因此景观设计被赋予了重塑母亲河这一历史使命。目前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是占地80公顷(约200英亩)的凤翔公园和贯穿建成区的全长13公里的河流廊道。这些项目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
3.目标与设计策略
通过结合国内灰色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点源排放的污水,切断排入河流的主要污染源,景观设计将河流廊道设计为综合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解决城市雨洪和水环境问题,营造多样生境,恢复生物多样性,打造娱乐休闲及景色优美的场所。采取的3项设计策略如下:
(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以地形、土地利用和水文过程为基础,构建以暴雨排水为核心的绿色系统,即绿色海绵系统,实现雨污分流,使河流及其支流、湿地以及所有已建成的和潜在的绿色空间成为整体。这一绿色海绵系统也包含了内部的步行系统和休闲网络。
(2)由“灰”变“绿”:只要有一丝机会可以将更多的绿色空间还给水域,拆除水泥防洪堤,取而代之生态友好的河流护岸。重新打通河流和海洋的通道,允许潮汐入城;重建河流周边的湿地和灰色堤岸恢复红树林生境。设计连续的、远离地面的步行路径实现人和水面的近距离接触。
(3)“灰绿”结合与梯田湿地公园:在过去水泥防洪堤和垃圾遍布的地方,沿岸边建造了内部相互连通的梯级人工潜流湿地。这些梯级湿地被设计为水净化设施,主要净化两种水源: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的非点源污染地表径流和附近还未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的城中村排放的污水。早期的案例证明,梯级湿地可处理6000吨/天的城市地表径流,水质可由V类水提升至III类水,可达到娱乐用水(游泳等)水质标准。后期的案例证明,梯级湿地可每天净化3500吨生活污水并同样可将水质提升至III类水标准。在此案例中,在湿地的入口处建造了一处小型的污水预处理设备,用来去除进入湿地的污水的气味以及可能导致公共健康风险的病原体。这两种水源可交替进行或者根据需求进行切换。污水灌溉的湿地产生的生物量可进行收割,也可被分解为肥料进行使用。在设计生态的韧性水景观中,还设计了环境解说系统和休闲场所,为来访者在享受景观服务的同时,提供设计生态的独特体验。
4.结论
海口凤翔湿地公园被证明了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河水又变得干净了,鱼儿和鸟类回来了,红树林在城市中心的水路得以恢复,成千上万的游客被吸引来参观设计的景观。为了庆祝曾经记忆中的美丽的母亲河的重生,2018年海口被誉为拉姆萨公约缔约国组织第18个国际湿地城市。
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本项目所采用的基于自然解决途径的设计是可以复制的,而且长期的监测数据可以提供数据支撑。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超过85%的污水是未经处理的,这导致大量的河流、湖泊和海洋被污染,也加剧了地区缺水状况。在中国,75%的地表水被污染,污染源主要为城市和郊区非点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然而建设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在一些城中村和其他孤立的社区从经济角度上是难以实行的,基于自然解决途径却可以在水质治理、防洪以及创造公共空间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景观设计学实践和教育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