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

 回到项目列表
位置
北京, 中国
年份
2009
客户
Columbia University
Principals in charge
Li Hu, Huang Wenjing
Project Team
Yu Qingbo, Wang Jianling, Wang Tao, Julia Mok
Program
Lobby, open working area, gallery, office, bookshop, kitchen coffee bar, office and bathroom
Building Area
388 m²
Land Area
356 m²

项目概况

这是一次以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和使用可能性的尝试。一个废弃的车间被改造成为一个低造价和低能耗、高效率、灵活多变的教学、展览及活动空间。当建筑师、业主以及使用人合为一身的时候,设计和建造都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小建筑里,保护和建造反映了建筑师数年来积累的对空间、细节、能源、材料等的理解;这样一个小建筑里每天发生的故事也在建筑师本人的组织和策划下推动着建筑的进步。

项目介绍

坐落在北京老城里国子监向南一条安静的胡同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中心所在大院的前身历经沧桑,曾经是抗战时期兵器工厂、解放后的机床厂,而后一度被废弃,直至最近的两年间彻底地变身成为了创意产业的一个聚居区。

建筑中心占用的是大院中临胡同的一栋单层坡顶的车间厂房,改造前主体部分是十榀木构架形成的开敞空间。由于朝北和另一栋房子共用隔墙,建筑只有朝南和朝东有窗。夏天茂密的爬山虎将墙和窗的大部分都盖住,从外面看是一栋悦目的“绿色”建筑,里面采光却严重不足。车间朝西的一端是后加出的一个平顶的狭长空间,空间大部分地面都被一个大约7米多深的坑占据。深坑连通地下迷宫般的人防通道。平屋顶下方的梁上固定有巨大的铁钩,显然是某种升降装置的遗迹。在车间生产的年代,可能时常在地面和地下室之间运送东西。

改造后厂房空间里一些工业时代的遗迹被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包括混凝土的水槽、电风扇、木门及一些电箱。大空间粗旷的整体感觉和着意加入的一些新的细节形成有趣对比,比如可折叠的西大门,X形的门把手可嵌入钢板上镂空的文字中,膨胀的南大门等等。

建筑中心里包含了门厅、书店、画廊、厨房、咖啡吧、办公室、卫生间及开放工作空间。十榀木构架最西边的两跨是画廊,由一堵到顶不到地的隔墙把它和开敞的大空间隔开。最东边的一跨被改造成两层,容纳办公室及厨房卫生间等辅助功能。中间部分是完全开敞的多功能空间,通过灵活隔断和可移动家具的不同布置,可以容纳报告厅、开放工作室、展览空间、聚会空间等各种功能,和建筑中心多职能的特性相吻合。

对外的门厅设置在端头平屋顶的空间里。为了给地下人防保留通风途径,设计给空间加入了一个花纹钢板构成的内胆。花纹钢板覆盖7米深的洞成为新的地面,再从地面连续地升起来,高低起伏地顺势上行,停止在室外通风口的上边缘。钢板内胆和原有墙体之间的空隙连通地下室,保证地下空间的通风。起伏的钢板的表面展览书店的特殊收藏。钢板上嵌入的LED屏幕是多媒体的展示窗口,同时也连接哥伦比亚大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几个建筑中心。

6个3米长3米高有3个轮子的灵活隔断可以自由地分隔多功能空间,以容纳不同人数和要求的展览、演讲、座谈会、派对、小组工作等各种活动。6件同样装有轮子的2.4米宽1.8米高的活动家具,容纳了150把椅子并提供给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的书架及带锁的柜子,它们也可以用来辅助分隔空间。活动家具的背面贴软木,供教学评图使用。

为弥补空间采光不足,朝北的坡屋顶新加了9个天窗。北向的漫射光柔和地照亮画廊及开放的大空间。同时可开启的天窗在夏天把热空气拔出去,和南向的窗户一起给空间带来自然通风,空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不需要空调的。

甲方

哥伦比亚大学  

项目主持人

李虎

黄文菁

设计团队

于清波

汪剑柃

王韬

莫亭昕

功能

门厅

开放工作空间

画廊

办公室

书店

厨房

咖啡吧及卫生间

建筑面积

388平方米

占地面积

356平方米

以下出品方的其他项目 OPEN Architecture

UCCA Dune Art Museum
Qinhuangdao, 中国
清华大学海洋中心
深圳, 中国
大地空间
安徽省, 中国
公•园系列
深圳市, 中国
二环 2049
北京, 中国